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雷锋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坐标,是我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和发展。新时代新征程大力弘扬雷锋精神,积极推进雷锋精神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对于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坚定信心、团结奋斗、勇毅前行,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凝聚精神力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深切领会新时代新征程大力弘扬雷锋精神,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凝聚精神力量的重要意义
这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学习弘扬雷锋精神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为新时代弘扬雷锋精神提供了根本遵循。以实际行动“把雷锋精神代代传承下去”,是我们重要的政治使命。新时代新征程大力弘扬雷锋精神,让雷锋精神时代价值体现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全过程各方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磅礴力量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的重要举措。这 是 以 中 国 式 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百年奋斗历程中展现的中国共产党精神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 要 内 涵 和 精 神 底色。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物质生活的现代化,也是展现社会制度的先进性崛起,精神文化 全 面 发 展 的 现 代化。新时代新征程大力弘扬雷锋精神,有利于高效统筹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促进形成艰苦奋斗、奋发进取的价值观念,有利于积极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氛围。这是展现中国形象,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的生动实践。雷锋精神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更是人类文明中的一朵绚丽奇葩,其影响、贡献和价值是永恒的,是我们展现中国形象、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文化的生动载体和重要纽带。新时代新征程大力弘扬雷锋精神,有利于进一步增强中华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有利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深化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二、深刻认识新时代新征程大力弘扬雷锋精神,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凝聚精神力量的现实基础
坚强的政治基础。六十年来,学雷锋活动在党的领导下,不断蓬勃开展、持续深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弘扬雷锋精神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六十年学雷锋活动实践,充分彰显中国共产党精神的巨大号召力、强大推动力和深远的历史影响力,为开展学雷锋活动提供了明确的政治方向、坚强的政治基础,是新时代新征程大力弘扬雷锋精神的“定盘星”。
丰富的资源基础。六十年来全国上下积淀形成了丰富独特、意蕴深厚的雷锋文化资源。雷锋纪念馆、雷锋事迹见证者,一大批以“雷锋”名字命名的雷锋班、雷锋岗等“雷锋”号单位遍布全国。全国雷锋文化资源种类丰富,涵盖了历史遗存、展陈场馆、文物史料、研究机构、社会组织、教育基地、历史当事人等方方面面,为新时代新征程大力弘扬雷锋精神提供了“资源库”。
完善的制度基础。在党中央统筹部署和正确领导下,全国各地立足实际、发挥优势,坚持从部署、发动、检查、评比、表彰等方面积极着手,建立形成了一套科学全面、系统完善、运行通畅的制度管理体系,有效解决了“谁来学”“怎么学”“学什么”等重要问题。在全国形成了齐抓共管、协调推进的规范化、制度化工作格局,为新时代新征程大力弘扬雷锋精神提供了“路线图”。
坚实的实践基础。我国弘扬雷锋精神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各个地区、行业形成了独具特色、影响深远的学雷锋品牌活动。长年坚持学雷锋的邓州“编外雷锋团”等众多时代楷模;打造新时代雷锋工程,以雷锋精神引领广大员工价值观的抚顺供电公司等全国学雷锋示范点;用青春激情打造志愿服务项目的广大学雷锋志愿者等等。六十年丰富实践经验是新时代新征程大力弘扬雷锋精神的“百宝箱”。
深厚的文化基础。雷锋精神历经岁月打磨、风雨洗礼,已经内化为中国人民心中的道德之光、精神丰碑。全国形成以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为载体、以雷锋传人为链条、以充盈“雷锋情结”的市民社会道德心理为深厚底蕴的雷锋文化生态圈。雷锋文化已成为展现中华文化、中国气质的重要载体,是新时代新征程大力弘扬雷锋精神的“凝心剂”。
三、深入探索新时代新征程大力弘扬雷锋精神,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凝聚精神力量的实践路径
强化政治引领,深化研究阐释。一要坚持党的领导。坚守崇高的政治理想,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将旗帜鲜明讲政治落实到新时代新征程弘扬雷锋精神的全过程,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二要加强顶层设计。要不断强化政治引领、汇聚群众力量、创新内容形式,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积极构建“党委领导、各部门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将开展学雷锋活动的丰硕成果转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磅礴力量。三要做好研究阐释。要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的引领作用,依托各类高端智库、高校院系、科研院所等对雷锋和雷锋精神做深入系统的挖掘、梳理、研究、阐释,加强对象化阐释、时代化解读、国际化表达,推动弘扬雷锋精神理论化、科学化、系统化。
立足社会实际,促进文明进步。一要提升城市文明水平。要以弘扬雷锋精神为载体和抓手,将学雷锋活动融入城市文明建设的方方面面,通过让雷锋精神元素融入城市环境设施改造、市民道德素质引导、服务水平提升等各类创建实践活动,坚持下足“绣花”功夫,不断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二要助力基层社会治理。要构建“社区+志愿者”治理格局,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党员家庭代办站、学雷锋志愿服务岗,瞄准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发力,清除堵点、痛点,及时化解社会矛盾、舆情风险等隐患,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三要强化党建效能提升。要将雷锋精神融入党建工作理念、基层组织建设、党建工作人才培养,切实增强基层组织的向心力、号召力、组织力。将雷锋精神融入党建活动内容,扩大党员群众参与度,提升荣誉感和获得感。开设“雷锋讲堂”,将雷锋文化融入基层党员群众教育培训,让更多的人传承雷锋精神,赓续红色血脉。
发挥育人功能,提高价值认同。一要打造全国党性教育基地。要建好建强辽宁雷锋精神干部学院,充分发挥雷锋精神育人功能,将雷锋精神融入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党性教育、党的宗旨教育,精心设计课程内容和教学线路,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锤炼进取品格、提升道德修养。二要形成思政教育特色品牌。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完善各项制度措施,不断丰富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促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衔接和创新开展,把雷锋精神贯穿于大中小学育人各阶段、各环节。三要发挥思想教育引领作用。要不断深化雷锋精神在党建引领、企业文化、社会宣传等各方面的品牌建设和教育引领作用,以雷锋对党忠诚、为民服务、忘我奉献的崇高品格培育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奋力争当先锋,矢志走在前列的良好氛围。
推进文旅融合,推动经济发展。一要加强创作生产。要聚焦雷锋精神元素聚力推出一批雷锋文化符号和形象标识,打造海报挂图、公益广告、展览展陈、文艺栏目、直播互动、纪录片、广播剧、融媒体产品等体现雷锋文化价值内涵和人文底蕴,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佳作。二要推进协同发展。要将雷锋文化元素与教育文旅相结合,兼顾其他相关产业,尝试构建“雷锋+”融合业态,打造食宿行购为一体的特色链条。以“研学+创演”“解读+体验”等新形式,以更加生动活泼的方式传播雷锋文化,讲好新时代雷锋故事。三要整合旅游资源。用好雷锋文化资源,整合故事碎片,将分布全国零散资源串联成雷锋故事主线,将空间由一点拓展到全域,提升广度与深度。要加强雷锋工作生活足迹等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管理、利用,逐步打造成紧贴时代富有创意的沉浸式体验场景。
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社会影响。一要丰富宣传内容。要将雷锋精神中蕴含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生动体现,作为宣传核心内容,不断推动雷锋精神与各行各业深度融合,在对外交往、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等活动中做好“雷锋文化品牌+”文章,以实际行动讲好新时代雷锋故事,倾情绘写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画面和宏大场景。二要创新宣传形式。以弘扬雷锋精神为主要特色,深入实施“雷锋文化品牌+”工程,积极打造雷锋文化“IP”,进一步强化技术赋能,用好直播态、沉浸式、全息化等新笔法,用雷锋精神唱响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筑同心的社会主旋律。三要拓宽宣传渠道。要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围绕传播雷锋文化特色主题,组织开展多领域,多形式的文化交流与商务互鉴活动,不断拓宽宣传渠道、扩大宣传领域,让雷锋精神成为展现中国形象的一张靓丽名片。
(作者单位:辽宁雷锋干部学院)